絕美光影觀月計畫結束倒數!寶藏巖光節 「相依的總和」16 位藝術家開展!

✍️ 2020 年 10 月 26 日09:42:02在〈絕美光影觀月計畫結束倒數!寶藏巖光節 「相依的總和」16 位藝術家開展!〉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539
觀月計畫
圖 / 何理互動設計

被《紐約時報》列為台北市最特殊景點之一的藝術聚落「寶藏巖」舉辦寶藏巖光節 — 相依的總和,結合 16 位藝術家開展,知名新媒體科技藝術團隊「何理互動設計」這次也在其中再次開展「觀月計畫」,重現作品。以光起點,光點成為連接著彼此的橋樑,讓我們與歷史的相遇,不僅僅僅是偶然。

2020 寶藏巖光節 — 相依的總和

2020 寶藏巖光節 相依的總和
圖 / 台北國際藝術村 寶藏巖

展期:2020 年 9 月 19 日(六)至 11 月 8 日(日)
地點:寶藏巖國際藝術村。
藝術家:姚仲涵、何理互動、劉秋兒、陳松志、邱承宏、羅智信 X 鄭任翔、吳修銘、謝佑承 X 王中原、高德亮、不歸鹿、朱淑宛、黃正裕、葉澈、成若涵、萬福國小、寶藏巖文化村協會。

周末活動—樂齡導覽

集合地點:寶藏巖寺。
活動時間
2020 年 10 月 31 日(六)17:00 ~ 18:00。
2020 年 11 月 1 日(日)17:00 ~ 18:00。

展覽簡介

如果說,「光」是我們感知這個世界的媒介,帶領我們觸及未知、靠近未知,成為可視的「形象」;那麼「寶藏巖」便是承載我們想像的載體,提供一段停泊的時空。我們只是時代裡的一部分,它帶我們回到另一個時代,臨駕於數位科技,給與我們對過去新的見解與體驗。

在這錯落平房之間,每個物件看似破碎卻又如此完整。它們包覆著彼此、依靠著對方。看似獨立的我們,卻有著共同的理想而群聚於此,過往的碰撞摩擦,也才造就了今天的我們。

「共生」是這一次 2020 寶藏巖光節的主要概念,歷經春夏秋冬、白晝交替,這有著自然山景、宗教信仰以及長久居住的家戶,因著過往歷史不再傲然獨立,而是與每個到訪者相互作用,持續未完相依相存。「人們需要光所以有了光,人們需要愛所以有了愛」,我們依循著光,依循著對土地的愛,來到寶藏巖與空間對峙,凝視歲月的刻痕也好,凝視著全新的藝術型態也好,我們在這裡接收刺激,寶藏巖因著我們而活化,我們因著它而有了新的模樣。

與當代藝術作品對話,讓我們化作故事中的角色,參與寶藏巖過去,也共同書寫它的現在,與未來。

觀月計畫 #define Moon

觀月計畫
圖 / 何理互動設計

活動時間:2020 年 9 月 19 日至 11 月 8 日 17:00 ~ 22:00。
作品來自科技藝術團隊何理互動設計(WHYXD)2018 年的創造,透過藝術,將月形的各式姿態融入真實場景。月球,不僅僅是人眼可見的自然星體,也能經由科技,落實人們的想像。回溯歷史的脈絡,月球是人們觸及世界、認識世界的自然物,也開啟了文明與求知慾。我們觀察星象、觀察月球的軌跡與世界潮汐的變動,也形塑了人們對是世界的認知。

利用「視覺暫留」,將光線的軌跡串聯,讓觀者捕捉那稍縱即逝的美。平日我們一天只能看見單一月缺、月圓,作品將月球樣貌變化的過程串起,藉著燈光實現完整的月圓過程。這次在寶藏巖展出,月形裝置隱入樹林、平房下,觀者得反覆切換觀看視角,像「探尋」般跟隨地勢起伏移動,在「冒險」、「探究」中看見作品的全貌。

隨著作品帶有韻律地旋轉、亮起,重新帶動你的好奇心,開創觀者對科技、自然關係的認知,也回歸科技創造最初的用意。觀者可以從不同角度欣賞懸空的裝置藝術,進一步思考作品對自己的感受、意義。

何理互動設計也在 2020 年白晝之夜展出作品《頻道 Channel》。

延伸閱讀:2020 白晝之夜在南港、昆陽通電!跨夜國內外藝術表演一次看個夠!

光電獸#21-痕跡掃描

光電獸#21 痕跡掃描
圖 / 姚仲涵 光電獸 #21

環境因人為了生存置入的準則,而被賦予框架地存活。建築與自然之間有時是自然依循著建築生長,有時是建築彎過地形建設,彼此間有著各自的法則,存在著。

這件作品由擅長結合光與音樂的藝術家姚仲涵創作,由三條線如樂譜框架,懸掛在寶藏巖的建物之間,光將跟隨的音樂跳動,光電獸隨著旋律跳躍著,跟著節奏。觀眾能夠透過預先加入光電獸的官方 LINE,即可收到來自 Youtube 直播的音樂,觀賞作品中隨著音符舞動的燈光。

作品觀賞可分為兩種觀看方式。一種是無聲地觀看現場的光影,藉由一亮一滅,光獨有的節奏讓觀者感受光的生命力;另一種是搭配音樂,同步感受光與音樂的互動。隨著音高、旋律起伏,替光更添情緒。

👉 加入光電獸 LINE 官方帳號

圓垣不絕

圓垣不絕
圖 /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

由藝術家謝佑承王中原共同操刀。這個許多人來到寶藏巖都會一望景觀之美的「半樓廣場」,過去也曾是某個人的居所。如今僅剩斷垣殘壁,破碎、分離了外牆還可見原先室內白色磁磚的地板。這次作品〈圓垣不絕〉沿著斷裂牆面的線條,利用壓克力、鐵材等媒材,將牆面重新延伸,紅色、藍色的光點亮後如電流般快速流過牆邊,重現拆毀前部分樣貌。

斷裂的牆面因藝術創作而獲得重獲生命,對比之下,彷彿時空重新被接上,在線條與燈光之間,帶給人們兩種時空交錯之感。「我們試圖以這個現成的牆面與破口為起始,在藝術村中蒐集不同的空間線條,延續與修補,讓斷裂的時間與空間面能夠在廣場中被重新締結與串聯:一個由缺口所構成的圓。」

寶藏巖

2020寶藏巖光節

座落近公館商圈的延伸處,沿著小路往內走即可見。這依傍著山建造的聚落,隨著山形高低起伏而建。沿著山勢一間間的隔房,如今已規劃成藝術展演空間,固定藝文展演、販售文創小物。

面積僅 3.97 公頃,取名來自該地佛寺「寶藏巖觀音亭」,主祀觀音山菩薩,從清朝時帶入信仰,寶藏巖也人民信仰的中心。國民政府來台後,陸陸續續不少榮民、外籍軍人移居,一路沿著山壁建房,形成聚落。以新店溪的鵝卵石、廢棄碉堡的舊磚塊建造而成的平房,在都市鬧區的一角寧靜地自成一格,承載歲月足跡與歷史變遷,被視作違章建築一度面臨被拆除的命運,歷史文化的存留危在旦夕。

那是在 1960 年後,台北市公館地區開始迅速發展。因著捷運系統的興建,快速變遷的區域與地狹而人口停滯的寶藏巖形成強烈對比。一家一家商店在公館成立,鄰近台灣大學,商圈逐漸形成,近山地區的寶藏巖成為了不協調的存在。

1980 年開始台北市政府便以整頓市容與水利維持為由,開始計畫拆除寶藏巖。非營利團隊的成立、社區民眾不斷地爭取,在 20004 年台北市古蹟暨歷史建築審查委員會終於認定寶藏巖為「歷史聚落」,不僅後續籌畫「寶藏巖行動藝術村」活動,也將聚落建物約 87 戶規劃成「寶藏家園」、「藝術家駐村」、「國際青年會所」三大主題,現在則由「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藝術村營運部」負責營運規劃。

寶藏巖

現在的寶藏巖,一眼望去可見河濱腳踏車道。高低錯落的平房,灰色、紅色的磚牆,狹隘的走道,沿路前進、穿梭於各房之間,房屋位置的格局看似凌亂卻有秩序地排列。那股神秘感來自這裡,渾然天成。下一段路回延伸到哪個房間、或道路?這樣的想法不由自主地在心理油然而生。從公館商圈走進這裡,這鬧區裡的僻靜,幽幽的氛圍讓人特別平靜。

繼「創作像海洋,愛你像光」、「又在這裡,又在那裡」、「野景」,今年 2020 寶藏巖光節在 16 組藝術家及團隊下,結合「共生」概念,儘管歷經光陰不斷地推進,寶藏巖仍然在這片土地,與商圈共存著。來到這,無論我們是依賴著群體的親和需求或共同目的在此相聚,相聚的時侯,別忘說聲:「嗨。」

沿著道路往前行,處在商圈邊緣的寶藏巖,在這次寶藏巖光節因著藝術家作品的呈現,帶領民眾從科技與藝術的角度審視歷史。前人每一份積累與堅持讓寶藏巖以全新的身分保留下來,我們像跟隨光的影,沿途感受古早平房錯落有致地排列,期待每個彎道的驚奇。穿越時空般,坐在那望得見遠處的樓房,在這環境的寧靜裡重新找到自己。

藝術替這被遺忘的過去重新賦予詮釋,而參與活動的我們也成為了寶藏巖「相依的總和」,看見它的過往,與它共同經歷現在,創造未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