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最高學習法:12個改變你如何思考、學習與記憶的核心關鍵》myBook 四月份電子書免費領取!

✍️ 2021 年 4 月 6 日13:45:44在〈《最高學習法:12個改變你如何思考、學習與記憶的核心關鍵》myBook 四月份電子書免費領取!〉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809
mybook-最高學習法
圖 / myBook樂讀隨我

如何有效做出能夠讓人一目了然的簡報?如何透過一邊學習,反覆訓練記憶力到加速學習?K書聽音樂究竟是幫助還是妨礙學習?人生的每個階段,無論是就學或就業,我們面臨不同的困境仍不能停止學習,如果我們能夠透過不斷練習,了解如何從「聽」到練習「思考」,從「記」明白如何「讀」,或許就能加速成長,突破自己在工作領域的技能。

透過互動實驗,作者將帶讀者打破大腦慣性思考,搭配易懂的圖解,加深閱讀記憶。現在四月份到 myBook 輸入序號,就可以領取這本書,閱讀不限期間,只要持有帳號就能終身閱讀!

2021 四月份 myBook 電子書領取

  • 優惠期間:2021 年 4 月份
  • 領取方式:輸入「freebook54」即可領取
  • 前往領取

(2021年9月《讓可愛的錢自動滾進來》《為何我們總是想得太多myBook電子書免費領取!領取)

書籍兌換碼
圖 / myBook
兌換成功
圖 / myBook
最高學習法
圖 / 博客來

《最高學習法:12個改變你如何思考、學習與記憶的核心關鍵》

作者: 傑里德.庫尼.霍維斯
原文作者: Jared Cooney Horvath
譯者: 陳錦慧
出版社:大田
出版日期:2020/08/01

《最高學習法:12個改變你如何思考、學習與記憶的核心關鍵》書籍簡介

這本書的作者為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學者及腦神經科學專家,從書籍傳達一個概念—「我們每個人都是老師」。其實我們很多人每天都在向人傳授知識,透過經驗的轉化,與各式各樣的人說明所學,但如何用最有效率的方式,讓內容淺顯易懂,使得任何初次認識該議題的人們都能快速理解,正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學習的。這也是溝通的要點,與朋友交流經驗、與客戶討論專案、和老師請教題型,它們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之中,透過書中的訣竅與技巧,在教學中提升學習效果,進而內化成專屬自己的知識。

每章循序漸進的引導,將透過實用指南,帶著讀者跟著學習嘗試,增強學習印象與記憶。一個人想學會某著概念,必須接觸多少次?為什麼有些錯誤修正後能記住,有些卻會很快就忘記?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善?書中將一步一步揭曉。

為什麼我們無法同時「聽懂」話語和「看懂」文字?

在酒吧裡與朋友閒談,即便在喧囂的環境裡,你也能從對方的表情與言語聽懂對方說的話;可若情境轉到了公司會議,台上的講者無論滔滔不絕說著簡報內容,你卻發現難以接收對方所言,或是馬上理解投影片上的參考文獻、列點內容,究竟是為什麼?

其實早在古時候的圖書館,並非像現在一樣是安靜的場所。那裡充斥著各式喋喋不休的話語,大聲朗讀更是最普遍的閱讀方式。另外一個與現在不同的是,古時候的書寫方式又稱作「連書」,句與句之間並沒有空格與標點符號,也因為當時閱讀被視作口頭活動,符號的存在也就沒有必要,人們不只透過視覺接收知識,更透過口語發聲後,再以聽覺吸收,在言語的語氣、速度;抑揚頓挫之間,創造嶄新的記憶,更讓人們印象深刻。

如果可以,來試試兩個實驗。第一個實驗是打開電視機,裡頭有個人說話,可以是對談性節目或是新聞,一邊播放它一邊打開收音機,同樣播放口頭對談的相關內容。試著同時理解電視機與收音機中的人語,你會發現只要你選擇聆聽其中一個,另一個就會受到中斷,你不能同時了解雙方說了些什麼。

雙耳分聽之所以行不通,與我們的大腦構造有關。我們的聽覺皮質區負責理解聲音的基本特性,因此我們可以聽到聲調與音量,固然可以同時聽見兩種聲音。然而理解口語的區域稱作「布洛卡 / 威尼克網路」,它只存在於大腦的單側,因此接收聲音再轉換為理解的過程,必須匯集到單一網路,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可以聽見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,卻只能理解單一訊息。

另一項實驗,是打開電視,同時安靜閱讀一本書,嘗試理解電視機所說的話,和書中的文字,你會發現你也無法辦到,原因在於閱讀的時候,我們最先活化的區域是視覺皮質,它讓顏色、輪廓出現在腦中,讓我們「看見」文字。而有趣的是,活化視覺皮質後,聽覺皮質與布洛卡 / 威尼克網路也跟著同時啟動,在大腦會將文字轉語言的這個動作,等同於大聲說出來的閱讀方式,想要同時閱讀又能聽懂人說話,也一樣是不可能的。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我們無法看懂簡報上密密麻麻的文字,又可以理解講者所說的話的原因。

或許學生也常常聽到老師說,「先不要急著抄,而是要先聽懂」。當你選擇書寫的時候,你的腦海也會默念著寫下的文字,就不能一同理解台上的話;如果能夠擇一學習,好好專心一致的理解知識,才是真正的有效學習

「抄筆記」是真的理解還是單純抄寫?如何有效做筆記?

在學習時我們或多或少會透過「抄筆記」來記錄所學,實際上抄寫又分成兩種,一種是逐字逐句地抄寫;另一種是透過理解,轉成自己腦中輸出的文字後再撰寫。前者的好處在於能夠寫得更完整更詳細,幾乎把講者的話語複製過來,如同書記官記錄整個開庭的所有話語。問題在於大腦無法同時理解文字與聲音,從過去歷史經驗看來,如果我們問書記官剛剛庭中發生了什麼事,他們無法說出詳細的細節、具體內容,反而只能說出一個模糊的概念,我們可以得知,透過逐字抄寫的確可以幫助我們內容記得更完整,卻無助於幫助理解訊息。

然而,雖然在理解之後寫下的筆記,或許會比較雜亂無章、訊息量也比較少,卻因為是透過大腦處理完訊息後,重新出現新的文字,來解釋接收的訊息,更能幫助記憶,因此被稱作深度筆記。

關於抄筆記,大家都會擔心上述提及的大腦吸收知識的矛盾點發生,最好的方法在於「先理解」,若能在一邊聆聽的過程中先「聽懂」,後續再抄寫的筆記也才有意義,經過深度整理的筆記才有真正「有用」。可以在課堂第一次聆聽的時候先「聽懂」,概略性地書寫關鍵字,再用額外的時間有系統地整理筆記,會是一個比較好的作法。既能讓聆聽的時間充分理解,也能在未來複習時加速吸收知識。

聽覺與視覺創造的記憶,是一種「全新的理解」

實際上聽覺與視覺是相互影響的,最有名的例子是「麥格克效應」,它是一種心理學現象,說明我們所看到畫面會影響聽到的聲音。麥格克實驗的情境是,讓人們進入一間房間,電視機的人以誇張的唇形說著「baba」,揚聲器會發出同樣「baba」的聲音;然而及揚聲器依舊發出同樣的聲響,電視機的人改成「fa」的脣形,你會發現自己聽到的不再是「ba」而是眼中看到的「fa」,就算你知道你聽到的聲音一點都沒有變,耳朵卻開始不自覺聽見類似「fa」的聲音。若此時你閉上眼睛,重新聆聽聲音,「ba」的字音會再重新回來。另一項聲音影響視覺的實驗是「夏姆斯錯覺」,則說明了聲音的頻率連動著視覺看到的圓圈,與麥格克效應是相似的概念。

我們的視覺皮質神經中,分成很多塊處理所看到的顏色、形狀、輪廓或移動的速度,與聲音共同傳遞時,就會發生訊息進入單一管道的「訊息流失」問題。我們可以解釋「理解」的過程是一個「生態進程」,A+B 的結果不等於 A 與 B,而是 C。大腦組合訊息之後,會以全新的樣貌出現,固然同樣的事情,不同的人聽到、看到,獲得的解讀有可能不同。

視聽相互輔佐,可以有效創造非凡的理解力

純使用聽覺理解,能夠專心一致地分析傳遞者的話語,讓我們好好「聽懂」一件事情;純使用視覺閱讀,也能在默念的過程梳理內容,讓大腦充分接收,無論是哪一種方法都是很好的方式。既然這樣,為什麼大多時候還是會搭配圖片?圖片可以確保無形的文字、聲音,轉換為具體的有形影像,讓每個人接收的人獲得相同的辨認,固然以辦公室的情境來說,簡報以圖片為主,內容以訴說為主,搭配概要的文字說明,會比文稿與講稿相同來得好,幫助人們解讀簡報內容。最好的做法,是一張投影片只有一張圖片,如同你在與朋友說明時,翻動相簿一樣。

良好的溝通,可以讓雙方快速達到共識,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視覺與聽覺相互輔佐,聽者可以加速理解時間,說者也能在言談中達到學習加乘的效果。如果說者表達足夠清楚,面對聽者的回應也能輕鬆解答,也就驗證了自己真正地「學到」。

從「神經科學」認識學習方法,帶領有效學習

與其他教導習慣養成的《原子習慣》與《刻意練習》不同,書中作者將慣以為常的情境,帶領讀者走入日常,讓我們看見那些在學習上遇到「無法同時處理聲音及視覺」的問題,從過去腦神經研究、心理學實驗認識學習讀者可以跟著書中的實驗,一同驗證學者們的研究,親身領悟學術界解釋的大腦運作,幫助我們增強學習,改善無效的方式。

除了視覺及聽覺,透過「空間」置放記憶也是提升學習效能的方法。某些特定驚奇或震撼的事情,即便非反覆複習,一樣能根深蒂固地存放在腦中,如目睹車禍現場、走一趟難忘的旅行,替事物創造一個非凡的印象,就能提升記憶效果。書中舉例想像貓王穿著比基尼在裝滿布丁的兒童池扭腰擺臀,取代梅花三這張牌,將這樣的鋪陳敘事得愈奇怪愈好,也就更不容易忘記,同樣的方法也可用來記憶英文單字、背誦歷史事件。

如果能運用多種感官記憶,加深對事物的印象,就能成為「長期記憶」,有效達成真正的「學會」。相同的英文單字,在 A 文章與 B 文章看到,比起總是看同一篇文章來得印象深刻,也如同「空間」創造記憶一樣的概念。學習一個單字,可以融合閱讀、聆聽、書寫、口頭表達等多種方法,將無形轉為有形的文字或行動,就能幫助記憶力維持。過往許多習慣養成的研究者也會將場景納入習慣培養的因素,透過空間聯想帶動學習者持續堅持,鍛鍊大腦記憶力,加快學習腳步。書中一邊解釋大腦理解的方式,一邊讓讀者認識大腦解讀的過程,幫助我們排除無效行動,關鍵性改變學習能力。

如果你也希望在有限的時間,提升學習效果,書中還有許多秘方顛覆你的思維,一共有 12 種核心關鍵,趕緊到書中破解你的學習迷失吧!